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 | 德育名师讲堂第二十二讲——“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和德国战后经济政策”圆满举办

发布者:王炎昊发布时间:2021-12-01浏览次数:768


20211125日晚,德语系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德育名师讲堂第二十二讲——“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和德国战后经济政策在腾讯会议云端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别研究室副主任胡琨先生担任主讲。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系主任陈壮鹰教授、德语系党总支书记谢建文教授、德语系教师和本硕博同学以及国内多所高校学者近百人参加。

谢建文教授首先对胡琨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祝愿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讲座伊始,胡老师便提出了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从在经济衰退边缘苦苦挣扎的“欧洲病夫”到经济逆势增长的欧洲强国,德国经济的兴衰轮回与什么有关?”

由此,胡老师引入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并从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特点以及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德国战后经济政策的变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在二战后德国重建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在秉承自由市场理念的路德维希·艾哈德担任经济管理署主任后,德国在社会市场经济口号下,对当时施行的统制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着改革成效显现,社会市场经济理念也逐渐成为德国社会普遍认可的经济模式。就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而言,是由米勒·阿尔玛克所提出。该经济模式的内涵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辅以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社会政策,来有意识地将社会目标纳入。胡老师强调,由于社会市场经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各种理念“共容”,并不断演化、开放的经济制度,因此不同立场持有者可各取所需,从各自理念出发理解和塑造这一制度。随后,胡老师梳理了德国实践社会市场经济的三个时期:竞争秩序主导的经济政策(1948-1966)、社会市场经济的异化——全面调控主导的经济政策(1966-1982)、社会市场经济的复兴——回归竞争秩序的经济政策(1982至今)。最后,胡老师从战后德国反复在“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摇摆并最终寻得平衡的实践经验中得出结论:一方面,在借助竞争秩序实现经济增长之外,须通过必要的稳增长政策确保竞争秩序所处经济环境的稳定,以从根本上保障竞争秩序;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国家干预与社会保障违背绩效原则与辅助性原则,会损害竞争秩序和经济活力。

讲座后,陈壮鹰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并对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胡老师表示了衷心感谢。在回答环节,师生们踊跃发言,就德国东西部发展差距、欧元一体化、当前德国经济发展问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胡老师还对未来德国经济政策以及中德经济关系进行展望。从此次精彩的讲座中,同学们获益良多,收获颇丰。

                                                  撰稿:德语系姚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