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举办德育名师讲堂/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第二十一期:从抒情诗到格言诗 ——兼论尼采的哲思风格

发布者:王炎昊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次数:434



20211021日晚,德语系德育名师讲堂/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第二十一讲——“从抒情诗到格言诗 ——兼论尼采的哲思风格”在腾讯会议云端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德国洪堡基金学者、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现浙江大学讲席教授孙周兴担任主讲。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党总支书记谢建文教授、德语系系主任陈壮鹰教授、德语系老师和本硕博同学以及国内多所高校相关学者参加了讲座。



讲座由谢建文教授主持,开始前陈壮鹰教授孙教授做客“德育名师讲堂”表达了热烈欢迎,并为大家概要介绍了孙周兴教授的学术成就,表示孙教授在哲学与艺术领域著作等身,很期待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孙教授介绍了自己已发表的相关著作和研究领域,之后带领我们进入尼采诗性哲思的双重世界。诗人与哲人本是两个势不两立的对立体,诗性弱则知性强,知性弱则诗性强。在一个崇尚理性、感官示弱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不屈服于庸常,“生活在别处”?在尼采的文学世界里似乎可以给予我们一些答案。

孙教授的讲座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早期抒情诗酒神颂歌格言诗哲理诗哲学的戏谑之风。尼采的早期诗歌兼具青春情怀和对生命本体的忧思。成长后的尼采从“诗歌青年”变成了“文化哲人”,代表作《悲剧的诞生》成为欧洲历史上现代美学的开端之作,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哲学理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种冲动的“交合”实现了最佳的艺术样式——古希腊悲剧。而复兴这种悲剧则需要艺术(诗)哲学的相互支持,从而可以期待一种“新人”的诞生。在格言诗哲理诗这部分中,孙教授以多样化的例子介绍了尼采的格言哲理诗,区别于抒情诗(音乐的话语),尼采认为格言诗“嘲笑、狂想、跳跃”的“思索”,并在诗作中以“戏谑”的方式讽刺众多名人,包括歌德、叔本华和瓦格纳。最后,孙教授重点讲解了第四部分——尼采的哲学风格。相较后代哲人对其哲学风格的总结——“颠倒”、“断片”和“夸张”,孙教授更愿从尼采自己的规定“嘲笑、狂想、跳跃”将其命名为“戏谑”,阐释了自己对“戏谑”的定义,并论说了使用“戏谑”的度。在尼采那里,激情的抒情诗与戏谑的格言诗并不构成一种对立,而是体现了艺术-哲学关系的深度重构。

讲座后,谢建文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并对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孙教授表示了衷心感谢。姜锋书记对此次精彩的讲座也给予了高度赞赏和由衷感谢。在问答环节,师生们踊跃发言,讨论氛围十分热烈。其中几位本科同学就诗性、美学以及尼采和叔本华哲学方案的异同向孙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孙教授以诗性的美学拯救方案为主题给与了细致的回答与解释,并引申和升华出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哲学-艺术-生活应齐头并进,将生命的“每个时刻视为创造性的时刻”,为生活赋予意义。此次线上盛会,文学与哲思并进,诗性与知性共存。孙教授诙谐风趣、引人入胜的讲座带给我们无暇遐想与思索,老师与同学们都深受启发,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