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壮鹰老师做客博士沙龙谈德国古典文学时期的诗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8-05浏览次数:587

2012年12月13日晚,月朗星稀,上外学子再度聚首博士沙龙。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壮鹰教授做客博士沙龙,与大家分享他多年潜心钻研德语诗歌、德语诗韵学的成果,讲述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学时期的诗歌与古希腊罗马神话之间的渊源,以及诗歌背后诗人的哲学观、审美观。陈老师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讲座伊始,陈老师便为大家理清“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德国古典文学时期”是指歌德、席勒相识直到席勒去世的十年这一文学时期,又称“魏玛文学时期”;而古典主义早已存在,它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和完整和谐。
接下来陈老师便从德国古典文学时期诗歌分类谈起:德国古典文学时期诗歌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谣曲、赠辞和古希腊哀歌体诗歌。陈老师首先以歌德的谣曲《魔王》为例,介绍了德国古典文学时期的叙事谣曲的节奏、韵律等,并对歌德、席勒两位大诗人的谣曲风格作了一个对比:一个崇尚体验和感官,一个崇尚理念和思想。因此席勒的谣曲,比如《人质》《手套》等,都充满哲理和寓意。
紧接着陈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德国古典文学时期诗歌的第二大类——赠辞。赠辞是一种双行联句,最初被刻在路牌、墓碑、纪念碑上,两句连写是一个整体,第二句缩进一格,以讽刺幽默为主。陈老师以席勒的《哭词》(Nänie)为例,讲解了赠辞的音韵格式,以及德语诗歌特有的轻重音体系。
在对谣曲和赠辞作了简要介绍之后,陈老师便带领大家进入了今天讲座的重点——德国古典文学时期的古希腊哀歌体诗歌。同学们人手一份的是陈老师精心整理的讲义,里面有陈老师对歌德、席勒几首诗歌代表作的翻译。陈老师边朗读边讲解了席勒古典主义初创时期、亢奋时期的诗歌《希腊众神》,诗中体现了席勒的古典主义审美思想,即用艺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提升人的道德,最终达到人神一家的和谐美好境界。席勒中期的诗歌《酒神颂歌》,歌颂了爱情、友谊、节日、欢乐和艺术,乐观地表达了诗人在虚幻的王国中追求个人艺术理念的愿望。席勒于1799年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哀歌《哭词》,采用典型的悲歌体双行联句,在诗中哀叹古典主义的高尚与完美无法存在于人间,崇高的理想只能在彼岸实现。这首诗集所有哀歌之大成,是古典文学时期哀歌的典范之作。
最后,陈老师以歌德在意大利之行中创作的二十首以爱情、大都会罗马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主题的《罗马悲歌》为例,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歌德的悲歌创作。
整场讲座,陈老师不时穿插希腊罗马神话里的典故,歌德、席勒的名人轶事,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等,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既有学术性,又不乏趣味性。
感谢陈壮鹰教授百忙之中做客博士沙龙,带领我们抛开繁杂和喧嚣,尽情遨游德国古典时期诗歌的长河,回望那一段诗情画意的闪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