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区域治理与融合发展政策”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发布者:周方发布时间:2019-03-13浏览次数:1042

3月8日至9日,“中欧区域治理与融合发展政策”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 


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欧洲学会协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和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承办。校党委书记姜锋博士、德语系主任兼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陈壮鹰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欧盟区域政策司、欧盟区域委员会、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柏林赫尔梯行政学院、西匈牙利大学、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官方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共计3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欧洲凝聚政策的制定和形成”、“欧洲凝聚政策的影响与挑战”、“凝聚政策在德国统一和欧盟东扩进程的经验和挑战”、“中国区域治理政策及经济凝聚力的机遇和挑战”、“中欧在区域合作中的挑战与潜力”等大议题开展了深入且热烈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研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推动相关政策研究的进展,更是为了在区域发展、区域融合的基础上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姜锋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得到多方支持,学校相关部门院系做了精心准备,与欧洲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拓宽我们相互的视野,增进相互了解,减少存在的误解,可以在推动中欧区域发展政策和实践经验交流的同时,丰富我们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以学术促交流、促发展,为美好生活做贡献。上外欧洲研究平台能够为中欧交流提供服务并从中受益,是实现建设“国别区域和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具体内容,是促进中欧交流、服务学科发展和服务人才培养的扎实行动。


与会专家学者基于中欧互学互鉴的初衷展开了热烈真诚同时直率尖锐的讨论,中德学者就“欧洲区域多层次治理”、“东亚一体化与欧盟一体化对比”、“一带一路政策与欧盟中亚策略的对接”、“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上海欧洲学会徐明棋会长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作为统一的经济体与欧盟不同国家组成的经济联盟在区域发展政策、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体现出结构性的变化,但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在投资、消费、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国企改革、科研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和具体发展有目共睹,如按照我国改革开放的规划继续推进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会更加增强我国的经济韧性。

 欧盟委员会原地区政策司司长德发(Walter Deffaa)先生重点介绍了欧盟的凝聚政策,在回顾了欧盟凝聚政策的背景、制定过程之后,他强调欧盟凝聚政策的目的是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欧洲一体化。而凝聚政策的具体实施则由多层级治理体制完成:超国家的欧盟层面负责监督,次国家的区域委员会层面负责具体运作,由此使欧盟凝聚政策和欧盟整体经济规划相融合,对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形成了强力促进:不但东欧国家受益,购买力提升,而且富裕国家也得到了消费红利。


上外英国研究中心郭小雨博士就争议性极大的卡尔·施密特和他的《大地之法》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人是如何理解欧洲的统一、以及欧洲一体化如何影响世界秩序两个重要问题。郭小雨博士认为,世界秩序的新旧交替和目前经济秩序与政治秩序的交错是我们中欧共同面临的挑战,而中国对卡尔·施密特的热议也说明了中国和欧洲处境的相似,中欧对世界秩序的理念能否融合?未来进行交流的平台在哪里?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双方对话的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曾刚院长利用大量数据对德国创新政策的效果、意义进行了阐释,德国区域创新的要点有三:邻近区域联合发展、告别威权以新为强、人才劳动力优先。曾刚先生认为该创新政策可供借鉴之处有四:合作创新、提高门槛、增加维度、重视开放。只有鼓励创新,优化产业,建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经济生态,才能保持经济的高位运行。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可持续发展与新兴城镇化智库主任韩传峰从“区域治理”的角度对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大政方针进行了解读:从“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到“平衡东部”、“改革开放”,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区域治理政策不断走向全面协调、经济改革与制度改革融合、国内区域和国内外区域共同发展,在此趋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势必对中国区域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第二场发言围绕“欧洲凝聚政策的影响与挑战”展开


欧盟区域委员会社会民主党团政治顾问舒劳先生(Justus Schönlau)以“凝聚政策下的区域委员会多层次治理实践”为题,对地区委员会的结构和运作机制进行了介绍,同时就地区委员会在欧盟多年度财政框架中如何平衡预算、制约成员国进行了阐述。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宋黎磊副教授就“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展开论述,欧盟在“政府到政府”、“政府到民众”、“民众到民众”三个层次展开周边外交布局,重视地缘政治因素、能源安全、以及具体的非法移民、跨国犯罪等问题。通过对欧盟治理理念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考虑中国的周边国家关系,塑造邻里认同的价值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匈牙利索邦大学经济学院柏加萨(Zoltán Pogátsa)教授比较论欧盟新一轮财政紧缩政策和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欧盟借助紧缩政策对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的财政政策施加影响。他大力赞誉了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这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欧盟鲜有匹敌。


上外欧盟研究中心忻华副主任对东亚地区一体化和欧盟一体化进行了建设性比较,他侧重谈到东亚地区一体化仍处于“贸易一体化”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多边贸易仍发展不足,而欧盟所经历的贸易一体化、货币一体化乃至今天的政治、财政一体化趋势可以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第三场发言以“从德国统一到欧盟东扩”为题


柏林赫尔梯行政学院国际安全政策研究中心的科奇女士(Anna-Lena KIRCH)围绕凝聚政策对东西德均衡发展的措施展开发言,两德统一后德国联邦政府采取了联邦州之间财政收入转移再分配的机制、以及在个人所得税中提取团结附加税等措施来资助东部地区发展。目前在基础设施、卫生保健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德国人普遍对凝聚政策持正面态度,2020年后,财政再分配机制可能会从单一支援东部地区转向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


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张鹏副教授从都市圈建设着手,比较了中欧大城市的发展过程,认为中国的都市圈同日韩大都市以及欧洲大都市的发展阶段不同,正处于新建设、新发展的阶段,今后中欧发展协作也与都市圈建设密不可分。


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德国国际安全事务研究院的朗先生(Kai-Olaf Lang)和在座学者分享了欧盟凝聚政策在东欧国家的成功经验,东欧国家逐渐趋同、地区之间差异不断缩小、国际影响力提高。但凝聚政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大欧盟预算机制对成员国申请比较严格、存在行政冗余法治腐败现象、区域发展政策不连续。

 

第四场发言以“中欧在区域合作中的挑战与潜力”为题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斯塔尔教授(Gerhard Stahl)从区域合作的理论层面展开论述,突出强调了中欧之间加强地区政策合作的重要性。即区域政策原则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创新政策必须综合考虑技术、社会和机构创新。多级治理政策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地区和国家政府合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于宏源教授从学术研究的切身感受谈起,他感慨科研数据多来源于英美等国的地质科研机构,而我国对能源数据的战略意义尚意识不足,地质勘探工作不仅对本领域学术研究有益,而且是国家现实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能源效率产出多年来始终低于欧洲,在能源定价、数据库建设、国内竞争型市场建设等方面均需要向欧洲学习,才能使自己从资源大国走向能源强国。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臧术美博士着重比较了中欧在地区政策上的区别。她表示,欧盟的地区政策和中国的地区政策同样庞杂,一方面两者行政层级不对等、另一方面两者面对的目标挑战、政策体系和发展历程都不同,中欧之间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深度广度不够、不同体制间合作存在一定顾虑,因此发展空间很大。


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副院长以亚投行创建过程中中欧协调为例,梳理了欧洲国家在建立亚投行过程中提出的建议以及中方的采纳,亚投行才得以成为一个国际多边机构。遵守现行多边开放银行的管理,从而吸引了更多国家加入亚投行,这是中欧合作的典范,也为今后的中欧协调发展提供了样例。


上外德语系的周方副教授以上外德语系的本科经济学专业合作办学为例,证明了中德高校教育合作及其对中德经贸关系的推动作用,虽然中德合作办学的机构还很少、区域发展不平衡、学科领域过于集中、高层次项目发展薄弱,但是整体走势乐观。


求同存异 探异求真


在主题发言之外,德国学者还就中国的城市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层区域治理的行政管理等热点问题向中国学者请教详情,并多次表示中国经验值得欧洲借鉴。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代表在闭幕发言中表示,中国和欧盟在区域政策方面面临比较相似的挑战,但是各个地区的问题不尽相同,两天以来的讨论证明了中欧之间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合作的可能性和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徐明棋会长强调,区域治理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区域经济学,而且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特别是具体的政府行政管理问题。在这些领域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交流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求同存异、探异求真,本次研讨会让远道而来的德国学者不虚此行。丰富的内容,新鲜的研究成果让大家频频称赞,这次高水平交流也鼓舞了上外学者继续深入进行欧盟研究的斗志,与会学者达成共识:中欧要互学互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